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学术论文_大家

  • 仁道原则、社会认知与人际语用

    文旭;文雅兰;

    文章以儒家“仁”学思想为核心,构建“仁道社会认知模型”,探讨其在人际语用中的实践价值。首先阐释“仁道原则”的内涵,包括“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之道”三层伦理体系,并梳理其从孔子“全德”到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演进历程。基于此提出“仁道社会认知模型”,包含五大特点:以人为本(尊严优先)、人际和谐(冲突化解)、道德责任(义务强化)、互助合作(协同动员)、尊重理解(差异包容)。该模型强调“仁”是社会认知的驱动内核,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辐射路径影响个体及群体行为。结合人际语用学,文章以“晏子使楚”的外交案例,分析该模型如何转化为语用策略,实现尊严维护、冲突转化与道德唤醒。研究证明,仁道社会认知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语用设计,为全球现代性困境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2025年04期 v.32;No.172 1-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 叶芝诗剧《骨头的梦》中的西部风景与民族认同形塑

    田俊武;王晶;

    作为民族精神的书写者,叶芝在其诗学想象中将西部风景视为爱尔兰性的表征。在诗剧《骨头的梦》中,西部风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地理概念,而是与神话传说、集体记忆、殖民历史交织在一起,被赋予超自然性,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不仅起到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还被用来形塑民族认同。叶芝通过对西部风景的叙述和对神圣场地的复原,帮助爱尔兰人修复破碎的民族记忆,强化淡漠的民族意识,从而有效推动爱尔兰民族独立政治话语的构建。

    2025年04期 v.32;No.172 10-17+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学术论文_体认语言学研究

  • 汉语语篇的体认性和对称性——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说起(下)

    王寅;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心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对称性体认方式。因汉语独有的特征(方块字、一字一音节、双音词等),使得这种方式在各个层面上都有充分体现,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合字成词、连词成句、积句成章,字、词、句的对称性保证了章的对称性。笔者已在上篇基于体认语言学初步探索了汉语语篇的体认性和对称性,该篇论文尝试将对称结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分成8小类,并且举例解释古代名篇(如荀子的《劝学篇》、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和李渔的《笠翁对韵》)中在形义两个方面呈现出的高度对称性,它们的美正在于此。因此,笔者将对称性视为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机制,实至名归。

    2025年04期 v.32;No.172 18-2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体认教育学:理论基础与体认框架

    史杰;

    体认教育学(Embodied Cognitive Education, ECE)强调身体体验与认知过程交互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论文回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及联通主义等基础理论,在此之上提出建构体认教育框架(Embodied-Cognitive Educaton Framework),将多感官方式、多元智能及批判性思维融入多模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型。通过外语教学与STEM教育等实践案例,论文阐明身体参与与情境化体验如何促进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此外,论文还讨论了体认语言学与体认教育学的契合,并探究可能为教学策略带来的改进空间。接着,文章考量人工智能在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推动体认教学创新方面的潜在价值,同时强调教育者在认知引导、情感支持及创造力培育中的核心地位。综合了理论与技术视角后,体认教育学展现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前瞻性,对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变动的社会与职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2;No.172 26-35+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 体认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学生习作、大语言模型润色与专家修改的比较分析

    郭霞;

    本研究以体认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选取高水平英文期刊论文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汉语母语博士生的初始写作文本、三种主流大语言模型(GPT-4o, DeepSeek和Grok x AI)的润色版本,以及英语母语专家的修改版本。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文本语言的流畅度、连贯性和规范性,但在专业术语使用、逻辑严密性和文化体认等方面与专家版本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通过体认构式语法理论中的动态构式网络、语言习得建构过程及文化体认影响等方面得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AI技术为学术写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人类基于专业经验和文化积累形成的深层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不可替代。

    2025年04期 v.32;No.172 36-45+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学术论文_外国文学研究

  • 物质性的再想象:《差分机》中的技术物书写与技术全知思辨

    金冰;黄可月;

    文章以傅里尼的技术物概念为切入点,借助新物质主义理论成果,聚焦《差分机》中作为核心技术物的差分机的书写,探讨吉布森与斯特林如何通过凸显差分机的物质性,展现差分机与人类的具身交互,对当代技术景观及物质世界进行想象性重构。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小说中的技术全知思辨,揭示《差分机》中的技术物书写如何颠覆人类对技术物的控制和支配,消解技术物改造中的技术全知迷思。

    2025年04期 v.32;No.172 46-5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 玫瑰园、割礼与精灵的三重世界——《阿凯,我的童年时光》释读

    宋志明;

    索因卡的回忆录作品《阿凯,我的童年时光》在殖民地民族主义觉醒的前夜,呈现出一个多样化、“三重复合”的非洲世界,非洲化的中产阶级基督阶层、传统社会以及童年记忆中超验的“精灵世界”相互吸收和阐释,形成一种非洲前独立时期独特的、混融的社会景观。与此同时,在儿童戏剧化的视角下,民族主义者与传统王权、殖民行政权的斗争以及妇女平权等社会运动在作者个性化的纪实中得以表现,表明私人经验、轶事性材料等“非官方话语”在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中占有重要空间。

    2025年04期 v.32;No.172 56-6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 再现海地大屠杀:《锄骨》中的跨国边界书写

    陈天然;杜志卿;

    《锄骨》以跨国边界视角对1937年海地大屠杀进行了另类书写。海地和多米尼加之间的地理边界是创伤的物理场所,与“欧芹”发音相关的语言边界体现了大屠杀的荒谬逻辑,由狭隘民族主义设置的种族边界预设了大屠杀的文化根源,地理/语言/种族边界的意义之网合力将大屠杀幸存者推入社会边界的鸿沟,而边界最终也演化为可能的和解与治愈之地。四重边界提供了切入幸存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对立和矛盾的路径,由此重构和再现了大屠杀,实现了对官方史学的纠偏和批判,并唤起对创伤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关注。

    2025年04期 v.32;No.172 65-7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学术论文_翻译研究

  • 刘若愚中国诗学观与汉诗英译实践之互动研究——基于知识翻译学的阐释

    黄勤;范瑞哲;

    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在其英文著作《中国诗学》中提出了“诗歌是对境界与语言的双重探索”的中国诗学观。基于知识翻译学,以1969年刘若愚在《李商隐的诗——中国9世纪的巴洛克诗人》中的汉诗英译为主要研究对象,可探究刘若愚如何通过自身翻译实践践行其中国诗学观,从而推动中国诗学知识走向世界。研究发现,刘若愚分别采用了异化翻译、语法补偿、学术性翻译与构建多元译文四种翻译策略来实践其中国诗学观,在尊重中英语言差异的基础上,保留了汉诗的异质性,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诗学中的语言与境界等知识,实现了“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从而促进了中国诗学知识的世界性转化。

    2025年04期 v.32;No.172 76-86+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 海内外受众对中国时政关键词英译的接受度研究

    魏梅;

    论文以55名英语本族语者、其他国家非英语本族语者(文中分别用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表示)和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时政关键词英译的可接受度。研究发现,(1)总体上,非本族语者和中国学习者对选取的46个中国时政关键词英译文的总体接受度居中高水平,本族语者呈中等略低水平;(2)具体而言,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对3个概念的英译接受度呈显著差异,两组对部分译文的判断分别与中国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3)根据访谈数据,时政关键词的翻译宜采用意译法、阐释法、直译+加注释义法及省译法等。本研究对中国关键词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

    2025年04期 v.32;No.172 87-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学术论文_学术书评

  •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李林波;

    <正>1引言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的发展亟需解决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相对于西方文论话语的“失语”;二是相对于现代文论话语的“断裂”;三是相对于国内研究,在国际上认知与接受研究的欠缺。第三个问题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外译与传播有直接关系。外译质量与传播效果是中国古代文论在世界文论话语中能否发出自己声音的关键,同时也影响到“失语”与“断裂”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研究》一书中,作者王洪涛倾力作答的就是中国古典文论如何经由翻译获得传播与接受,进而丰富中西比较诗学的内涵,最终进入世界诗学范畴的问题。

    2025年04期 v.32;No.172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正>邮发代号:6-160《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本刊以服务于外语教学和科研为宗旨,刊发学术思想原创、学术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语言学、文学、翻译、教学等领域相关研究。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每本定价15元,全年90元。欢迎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登录本刊采编系统twdxb.cbpt.cnki.net进行投稿。

    2025年04期 v.32;No.17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下载本期数据